先进微电子器件的热分析与失效分析
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先进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已进入纳米尺度,三维集成、宽禁带半导体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导致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管理成为制约器件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瓶颈。
热管理的极端挑战与重要性
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将器件推向物理极限。所现代器件在尺寸与时间尺度上均呈现出极端化趋势:特征尺寸缩小至数纳米,而热瞬态响应时间快至皮秒(10⁻¹²秒) 量级;与此同时,复杂的3D架构和更高的功率密度使得热流分布高度非均匀。这种尺度与功率的悖论对热分析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必须具备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以捕捉纳米级热点,同时具备极快的时间分辨率以跟踪微秒乃至纳秒级的温度瞬变。
温度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器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与结温呈指数关系。结温每升高20°C,MTTF将下降约一个数量级(10倍)。这一严峻现实意味着,准确测量和控制温度已不再是单纯的性能优化问题,而是关乎产品寿命与可靠性的生死线。因此,发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热分析技术与失效分析方法,对于先进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与测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主流温度测量技术原理与对比
· 红外热成像技术(IRT)
IRT技术基于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通过探测器件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来反演温度。其优点是非接触、宽场成像、技术成熟且温度灵敏度高(可达0.02K)。然而,其致命弱点在于强烈依赖于表面的发射率(ε)。抛光金属的发射率极低(ε < 0.05),而SiO₂、SiC等介质的发射率较高(0.7-0.96)。对于低发射率表面,测量误差巨大,通常需要通过喷涂高发射率涂料进行校准,但这会引入额外的热阻并可能污染器件。
此外,受限于红外光的衍射极限和探测器像素尺寸,传统IRT的空间分辨率通常仅为3-10μm,时间分辨率约为微秒级,难以满足当今纳米器件的要求。其对比图像清晰地展示了IRT的局限性:在一个施加2V直流电压的器件上,使用15倍物镜的IRT图像几乎无法分辨出任何细节;而相比之下,TRT在3V、50μs脉冲条件下使用20倍物镜,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精细的热点分布。
TRT是一种基于光学反射率温度系数的尖端技术。其物理原理:材料表面的反射率R会随温度T变化,其相对变化量ΔR/R与温度变化ΔT成正比。
TRT系统的基本设置通常包括一个可调波长LED光源、一个显微镜物镜、一个高灵敏度相机(CCD, CMOS, EMCCD或InGaAs)以及锁相放大器。器件由电脉冲激发,相机的采集与激发源同步,通过锁相技术极大地提升信噪比,从而能够检测到极其微弱的反射率变化。
TRT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极高的空间分辨率(< 0.3 μm)和时间分辨率(可达0.8 ns),使其能够清晰捕捉纳米尺度器件的瞬态温度场。现代TRT系统具备从近紫外(NUV,365 nm)到近红外(NIR,1300 nm)的宽光谱探测能力。不同波段有不同应用:NUV波段(365 nm)对GaN等宽禁带半导体具有高的TR值,而NIR波段(>1000 nm)可以穿透硅衬底,实现对倒装芯片(Flip-Chip)从背面的热成像。
· 显微拉曼测温技术(μRaman)
μRaman技术利用拉曼散射光的频率位移与温度之间的依赖关系来测量温度。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深度方向的信息,理论上可以实现三维温度分布的测量。然而,它是一种点扫描技术,需要逐点测量来构建温度图,速度很慢。其空间分辨率在横向(xy)为0.5-1μm,在纵向(z)为2-8μm,这意味着它在深度方向上的测量结果是体积平均值。此外,拉曼频移也会受到机械应力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复杂的方法来分离温度和应力的效应。
通过对以上三大技术进行总结:μRaman可测3D温度分布,但需扫描,速度慢,深度分辨率有限。IRT可瞬间获得全场2D温度图,热灵敏度最高(1 mK),但空间分辨率(3-5μm)和时间分辨率(1μs)较低。TRT可瞬间获得全场2D温度图,具有最高的空间分辨率(<0.3μm)、最高的时间分辨率(0.8ns)和很高的温度分辨率(0.1K)。
热分析在失效分析(FA)中的关键应用
热成像是失效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绝大多数电子缺陷都会导致局部功耗增加,从而产生热点(Hot Spot)。这些缺陷包括:导线短路、闩锁效应(Latch-up)、晶体管/二极管缺陷、MOS击穿、ESD损伤、因线宽变窄导致的电阻增大、高阻接触孔等。
· 高空间分辨率的重要性
失效分析往往要求定位微小的缺陷。一个典型案例如下:一个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上存在一个微小的缺陷(图a,b),导致了仅500纳米(nm) 大小的热点(图c)。如此微小的热点,只有TRT等具备亚微米空间分辨率的技术才能清晰捕捉。该页的温度曲线图显示,穿过该500nm热点的温度升高了约15°C。
· 高时间分辨率的重要性
许多故障只在瞬态过程中出现,稳态下无法观测。如下图展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一个器件在28V、300mA(功率密度2.19W/mm)的脉冲条件下,在418 ns时出现了一个强烈的温度尖峰,但在3.9 μs后的热图像中,该尖峰已完全消失。如果测温技术的时间分辨率不足,就会完全错过这一关键的瞬态过热现象,导致无法定位间歇性故障。
· 案例分析:逻辑IC中的闩锁效应
利用TRT进行失效分析的典型案例。研究人员对一颗解封装的逻辑IC施加偏压,并在一系列时间点(0.5ms, 0.7ms, 0.9ms, 0.95ms, 1.0ms, 3.0ms)捕获其热强度等高线图。图像清晰显示,在约1ms后,芯片右上角区域迅速发热。进一步分析确定,该区域发生了闩锁效应(Latch-up),导致流过Vdd的电流从正常的10mA激增至250mA。这股大电流使得电源通路剧烈发热,从而在热图像中清晰显现。
瞬态热分析与材料特性表征
· 瞬态测试的优势
与传统稳态测试相比,瞬态热分析具有显著优势:避免器件过热,短脉冲测量可防止器件在测试过程中因持续加热而损坏;提高精度避免了稳态下向环境的热损失,测量更接近器件的真实发热。信息量丰富,从一条温度瞬态响应曲线中可以提取出结构函数,用于分析热容和热阻的分布。表征材料特性上可用于测量界面热阻、薄膜热导率等。
· 结构函数与界面分析
瞬态测试的核心是结构函数分析法。如下图所示,对一个由结(Junction)、芯片(Die)、芯片贴装(Die Attach)、基座(Base)、导热膏(Grease)和冷板(Cold-plate)组成的封装结构施加一个加热功率阶跃,并测量结温的瞬态响应。通过数学变换,可以将温度响应曲线转换为累积结构函数(Cumulative Structure Function) 或微分结构函数(Differential Structure Function)
结构函数曲线上的平台代表热阻,陡升代表热容。不同材料层因其热阻/热容比不同,在曲线上会呈现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构建出系统的紧凑热模型,并识别出各层的热阻和热容。通过对比良品和不良品(怀疑芯片贴装层存在空洞)的结构函数,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良品在芯片贴装层对应的热阻显著增大,从而诊断出可靠性问题。
· 界面热阻表征案例:GaN-on-Diamond
瞬态热分析在表征先进界面材料中的应用上,研究人员比较了GaN HEMT生长在SiC衬底和金刚石(Diamond)衬底上的性能。瞬态温度响应曲线清晰显示,在相同的功率下(20V, 60mA, 5μs脉冲),采用高质量界面工艺的金刚石样品(Diamond 2, 3)的温升远低于SiC样品和界面工艺差的金刚石样品(Poor Interface)。
这表明良好的界面结合对于发挥金刚石超高热导率的优势至关重要。
下图进一步通过热成像直观展示了因制备工艺问题导致的粘接不良和分层,这些缺陷会在热图像中表现为异常的热点。
· 薄膜热导率测量:OPTI技术
一种称为光学泵浦热反射成像(OPTI) 的先进技术,用于测量纳米薄膜的热导率。其原理是:使用一束聚焦的激光(泵浦光)瞬时加热薄膜表面的一个微小区域,然后用另一束光(探测光,通常为TRT)来记录加热后表面的温度分布。通过有限元分析(FEA)建立热模型,并调整模型中的薄膜热导率参数,使得模拟的温度分布与实验测量结果达到最佳匹配,从而反推出薄膜的准确热导率。
该方法在测量玻璃衬底上镍(Ni)薄膜(厚度60nm, 125nm, 260nm)的应用。通过拟合实验测得的归一化温度分布曲线,确定Ni薄膜的面内热导率约为 50 ± 5 W/m·K。拟合曲线表明,该方法的精度很高,能够清晰区分出45, 50, 70 W/m·K等不同热导率值所带来的温度分布差异。
·多层结构中的缺陷深度定位
对于堆叠结构复杂的先进封装,确定缺陷的垂直位置(深度)至关重要。瞬态热分析可以用于实现这一目标。其物理基础是热扩散时间与扩散深度的平方成正比。
上述表格列出了SiO₂、Si和Cu的热扩散率及其不同深度对应的扩散时间。例如,热波穿过10μm厚的SiO₂需要30μs,而穿过10μm厚的Si仅需280ns。
举个实例:通过测量一个多层堆叠结构中两个缺陷(多晶电阻M和M7短路)的热响应延迟时间(约75μs),并根据材料的热属性,可以推算出它们所处的深度。
热分析在射频与天线测试中的新兴应用
· 传统测试挑战
对于5G/6G系统中的射频前端和天线模块,传统使用探针的点测方法成本极高(射频测试仪>100万美元),且测试时间漫长,可占到产品总开发成本的15%至25%。
· 热-电磁场联合成像
一种新兴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热成像来表征电磁场分布。其原理是:天线在辐射时,其附近的电磁场功率密度分布会转化为局部的温度升高。通过高分辨率热像仪测量这种温度分布,即可反演出电磁场的能量分布。
研究人员对一个26 GHz的1x4天线模块进行了测量。左图是通过一种新型自旋交叉(Spin-Crossover, SCO)功能涂层测量得到的热分布图(温度升高ΔT),右图是使用传统探针扫描测得的能量密度分布。两者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证明了热成像法用于近场测量的可行性。
这是一种将热成像应用扩展到射频/毫米波前端模块(包括天线)的混合热-电磁成像新解决方案,具有快速、全场、低成本的巨大优势。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选择何种热分析技术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宏观筛查与稳态分析对于封装级、板级的宏观热分布快速筛查,IRT因其速度快、视野大、技术成熟,仍是首选工具。纳米尺度瞬态分析与失效分析对于芯片级、晶体管级乃至纳米尺度的结构,需要进行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瞬态热分析时。TRT是当前最强大的工具,尤其适合用于定位微小热点、分析闩锁、短路等故障。三维温度与应力分析方面需要了解器件深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或需要同时分析热-应力耦合效应时,μRaman是重要的补充手段,尽管其速度较慢。双模式系统结合了IRT(大视野、高 thermal 灵敏度)和TRT(小视野、高空间分辨率)的双模式系统,能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无缝分析,代表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热分析技术将继续向更高精度、更高速度、更多功能融合发展。多物理场耦合,结合电-热-力-电磁多物理场仿真与测量,更全面地揭示器件的工作状态与失效机理。人工智能赋能方面,利用AI和机器学习算法处理海量的热成像数据,实现热异常的自动识别、诊断和预测。
更高频与太赫兹应用上,随着频率向太赫兹波段进军,对热-电磁成像技术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将提出更高要求。原位与在线监测领域科开发可用于生产线在线质量监控的快速热分析系统,实现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先进的热分析与失效分析技术,正如Andrew Tay博士所展示的那样,将继续作为推动微电子技术向前发展的关键使能技术,确保下一代电子设备在更高性能下保持可靠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