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厂“去集中化”时代开启,谁在赢得下一轮博弈?
“地缘政治不再是变量,是公式的一部分。”
——Cloud
一、增长放缓的世界,走向分裂的晶圆厂
2025年,世界经济按下了减速键。IMF最新预测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集体下调,美国因贸易摩擦、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需求下滑,成为下修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但与宏观经济的低迷形成对比的,是半导体行业内部一股越来越热的暗流。
IC销售在2024年四季度同比飙升26%,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预计将继续保持23%的强劲增长,背后推手正是AI浪潮席卷之下的高性能计算与数据中心需求爆发。
增长的引擎已经变了。传统电子消费品的周期性不再是核心变量,AI成为新的行业钟摆。
“谁能抓住AI的供给瓶颈,谁就掌握下一个周期的入场券。”
二、资本流向重构:从“集中国家”走向“多极世界”
SEMI的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投资将达到约1430亿美元,较2019年几乎翻两番。投资趋势清晰指向两个方向:
技术集中: AI与HPC相关的先进制程(≤7nm)及配套内存设备,已占据设备投资的一半以上。
地域分散: 投资的“重心”正在松动,美国、日本、欧洲的增速远超传统大国。
2024-2028期间,各区域晶圆厂投资年复合增长率(CAGR)如下:
欧洲中东:21%
东南亚/其他:20%
日本:10%
中国仅为:5%
不难看出,“全球芯片法案”已成推手,地缘政治成为最强投资逻辑,“供应链安全”超过了“成本效率”。
“这不是全球化的退潮,而是半导体产业对地缘安全的精密回避。”
三、产能地图重塑:中国仍在增长,但不再孤独扩张
尽管投资热度转向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依旧是全球晶圆厂产能增长的重要一极。
数据显示,到2028年,中国在全球晶圆产能中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24%提升至28%,增幅仍高于全球平均。
但不同细分领域中,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不均:
逻辑与微控制器产能占比: 持续提升至36%
模拟与离散器件: 维持在30%左右
内存领域: 占比始终徘徊在25%以下
这说明,中国在某些技术路径上实现了规模突破,但在高资本、强技术壁垒的领域,依旧面临挑战。
“中国的强,不是全能型,而是特定战场上的压制力。”
四、AI是增长锚,也是复杂博弈的引信
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前三大云服务提供商(CSP)的资本支出总额接近3000亿美元,用于支撑AI基础设施建设。
这波AI投资带动的并非是“通用设备”需求,而是聚焦于:
台积电、三星主导的先进逻辑工艺线
高带宽存储(HBM)等AI专用内存产线
封装、测试环节的AI场景适配能力
然而,AI也是一道分水岭。
它既是全球半导体增长的确定性支点,也是中美之间技术与资本对抗最核心的战场。从EDA工具到光刻机、从先进工艺节点到高性能封装,每一步都充满了“许可”的不确定性。
这是AI点燃的技术盛宴,也是政治逻辑重塑下的产业新棋盘。
“AI不是增长红利,是全产业链再分配的战争号角。”
五、结语:下一轮半导体周期,不属于成本王者
SEMI报告最后指出,2025年的半导体行业将经历“非典型季节性”——传统消费电子带来的周期性起伏正在被AI、工业、汽车等新需求所稀释。
与此同时,产能分布将更加多极化,投资决策越来越脱离“效率最大化”的工业逻辑,走向“安全优先”的国家战略。
这意味着:下一个周期的门票,不再属于成本最低的玩家,而是属于“最懂大势”的布阵者。
“拼成本的时代结束了,拼方向感的时代才刚开始。”


